2020-10-18 15:20:59
中國枸杞看寧夏,寧夏枸杞看中寧。
得黃河穿境而過之利,初秋時節(jié)的“中國枸杞之鄉(xiāng)”,向世人展示著勃勃生機。在中寧縣城恩和鎮(zhèn)向東2公里處,華寺村也不例外。
因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華嚴塔而得名的華寺村,近年來依托“中寧枸杞”金字招牌,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奔向小康。
“空殼村”要逆襲
“我們村以前是個‘空殼村’。”華寺村黨支部副書記胡鑫說,一直以來,華寺村賬面上都是光禿禿的。為了打個漂亮的“翻身仗”,2017年,新?lián)Q屆的村委班子決定緊盯全縣枸杞主導產業(yè),積極推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村委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村集體名義流轉土地。
華寺村成立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農戶土地2300畝,打造了安灘片500畝枸杞產業(yè)基地,開啟了枸杞產業(yè)興村富民之路。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按照“三變”改革思路,合作社爭取到中央和自治區(qū)扶持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資金200萬元,將村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條件,以每畝500元為基礎股統(tǒng)一作價,引導其以地入股,年底進行500元保底分紅和經營收益二次分紅。
去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萬元,分別較全鎮(zhèn)、全縣平均水平高600元、800元;今年,村集體經濟預計可實現收入近90萬元,凈收入超過10萬元。
想翻身,靠科技
都說“櫻桃好吃樹難栽”,枸杞也一樣,前兩年是投入培育期,第三年才有收入。
咋種?村委班子壓力很大。
“不能再用老辦法,得科學地種。”胡鑫說。
他們首先選擇栽植新品種寧杞7號。在生產管理上,與專業(yè)合作社簽訂服務合同,全面落實病蟲害預測預報統(tǒng)防、水肥一體化管理等關鍵技術。華寺村還建成日烘干能力4.5噸的枸杞電烘干房,有效避免了自然晾曬中的二次污染。
好產品得有好銷路。按照訂單生產管理模式,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與中寧枸杞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yè)簽訂了長期供銷合同,以每斤4.5—5.5元的價格銷售枸杞鮮果,每斤24—30元的價格銷售干果,讓村民放心種植。
在華寺村枸杞示范基地,田邊的一個指示牌上,包片人員責任區(qū)域劃分,村兩委班子5位成員的照片、電話一目了然。“集體的事必須得有人抓,而且落實到人。”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這樣解釋。
靠著強有力的“火車頭”,華寺村目前已成立6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產業(yè)不僅有枸杞,還種植玉米、蔬菜等。
小紅果,大作為
小小紅果,終成大器。
3年來,華寺村連續(xù)發(fā)放土地租賃費25萬元,股民二次分紅1萬元,同時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地務工。僅今年上半年,用工就達4000余人次,接近2019年總和,發(fā)放枸杞種植、修剪、除草、灌水等各類勞務費用40余萬元,人均帶動年增收超過3000元。
距離枸杞示范基地不遠,便是中寧縣華杞堂科技有限公司。
“我在這兒干了2年了,一天能掙200元。家門口打工,啥都不誤!”在枸杞色選機前熟練操作的金梅花說。
董事長崔學福感慨:“想做大做強,離開科技還真不行。”兩個兒子大學畢業(yè)后跟著父親一起打拼,就是要讓產業(yè)提檔升級。
這也是村委班子的打算。新建兩個日烘干能力5噸以上烘干房,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建立全流程質量可追溯體系,拓展線上銷售業(yè)務,發(fā)展枸杞觀光旅游,引導農戶種植枸杞2000畝以上……
而在2021—2023年,華寺村將著力建設3個萬畝枸杞基地,勇做中寧枸杞產業(yè)發(fā)展排頭兵。
村集體有錢了,能干的事更多。
“我們計劃在做大做強枸杞產業(yè)的基礎上,再培育大棚蔬菜和肉牛養(yǎng)殖2個特色產業(yè),加快農村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杜金寶說。 王迎霞 通訊員 席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