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11:42:00
Δ2月20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科研人員完成當日工作返回駐地。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月23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qū),持續(xù)多日的降雨終于停歇。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玉米材料田里,農學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毛建昌與助手搶抓雨停間隙,觀察、記錄每一行玉米材料的生長狀況,選收符合抗病要求的果穗,然后裝入白色專用袋中并填上標簽。
位于我國南端的海南島有著不可替代的光熱資源。借助其冬春季能夠滿足農作物周期生長繁殖的獨特氣候條件和生物資源,“南繁”已成為我國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
Δ2月23日,研究員毛建昌(右)與助手在收獲玉米育種材料。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00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海南三亞建立育種基地,20多名專職科研人員、課題老師進駐,開展玉米、西瓜、西紅柿和煙草等作物的品種繁育和加代工作。特別是在玉米新品種研發(fā)領域,科研人員通過海南和北方加代繁育,以季節(jié)換速度、以地點提效率、以種質創(chuàng)新為切入點,10多年來先后選育出50多個新品種。其中,歷時8年之久選育出的陜單609,具有高產穩(wěn)產、耐密植、抗旱、品質優(yōu)良、產量潛力大和適應性廣等特點,實現了陜西近年來玉米育種的新突破,成為陜西玉米主產區(qū)的主栽品種,促進了玉米品種新一輪的更新換代。
2月20日,研究員毛建昌(左一)、副研究員吳權明(中)和張興華對育種材料進行田間鑒評篩選。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月23日,副研究員張興華玉米材料田里的新選育組合,呈現果穗籽粒長、穗軸細、品質優(yōu)、結實性突出等優(yōu)良特性。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在此期間,先后有薛吉全、張興華、毛建昌、吳權明、楊金慧、李鳳艷、齊寧海等20多位“科技候鳥”潛心研究、精心培育、南繁北育,時間最長的達30年。
1988年11月,入職陜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后并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剛半年,25歲的吳權明便背著20公斤種子和行李,從楊凌乘火車、搭汽車、坐輪船,經過7天6夜來到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三才鎮(zhèn)散山村的育種基地?;貞浧甬敃r一路奔波的情形,皮膚黝黑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吳權明笑著說:“過去就不提了?,F在條件好得很,來回飛機,種子走快遞,省時省力。”
2月20日,研究員毛建昌(右一)向種業(yè)企業(yè)代表介紹玉米材料田間抗病性情況。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月23日,高級農藝師楊金慧展示新選育的溫熱帶血緣自交系玉米組配的新組合。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初見高級農藝師楊金慧,她頭戴一頂爛了邊的太陽帽從兩米高的玉米試驗田里鉆出來,帽檐下一雙黑眼睛閃閃發(fā)亮。2004年,楊金慧告別家人來到海南從事育種研究。每年冬季到來年春季,她都在南繁育種基地播種、套袋、授粉、收獲、晾曬,然后將選好的種子打包運回陜西,再開始新一輪育種工作。海南和陜西兩頭跑,是這些年楊金慧的工作常態(tài)。楊金慧的丈夫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很多個春節(jié),他們一家三口都分居三地。今年10月,楊金慧就要退休了。搞了一輩子育種,她的心里有許多不舍。她打算回到楊凌后在丈夫的試驗田里繼續(xù)工作,麥收后利用空閑土地開展玉米育種,繼續(xù)發(fā)揮余熱。
2月19日,副研究員張興華在進行玉米新組合觀察鑒評。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月23日,副研究員吳權明在晾曬玉米育種材料籽粒。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同樣忙碌的還有薛吉全教授團隊。依托海南南繁育種基地,該團隊選育出的玉米新品種陜單650連續(xù)創(chuàng)造了夏玉米畝產超800公斤、旱作春玉米畝產超1000公斤、灌溉春玉米畝產超1100公斤的紀錄。目前,該品種已通過國家黃淮海審定,同時完成了2020—2021年國家西北、東北春玉米機收組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1年入選黃淮海夏玉米(機收)五大核心展示綜合表現優(yōu)良品種。
2月23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農藝師齊寧海正在煙草加代育種研究。63年出生的農藝師齊寧海很特別,其他教授都是開展玉米育種工作,唯獨他從事煙草加代育種。在煙草育種田間,只見他掐尖速度、姿勢以及熟練程度,令人驚嘆不已!他來到海南育種基地短短7年,育種周期由原來12年左右縮短至5-7年。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
每年3月至4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加代培育的優(yōu)異玉米材料,就搭乘飛機越過瓊州海峽,翻過秦嶺,抵達楊凌。隨后經科研人員分析、篩選后,再分赴省內外試驗基地進行種植試驗。這背后,承載著眾多“科技候鳥”的青春,飽含著他們默默耕耘的智慧和汗水。
2月19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副教授李鳳艷在玉米試驗田中對自交系進行病害調查記錄和結實性觀察。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來自全國29個?。ㄗ灾螀^(qū)、直轄市)700多家農業(yè)科研機構的數千名“科技候鳥”便會聚集到海南,肩負著為我國農業(yè)生產創(chuàng)造優(yōu)異品種、攻克農業(yè)“芯片”、鑄造“中國飯碗”堅實底座的使命和夢想,開展農作物品種選育加代、適應性觀察、種子鑒定評估、擴繁等科研活動。
今年5月,60歲的毛建昌也要退休了。這是他在南繁育種基地的最后一個育種季。2018年毛建昌來到南繁育種基地開始組配基礎材料,經過4年8代的努力,他和團隊終于成功選育出抗銹病黃改系(玉米)材料。
2月20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南繁育種基地,下地勞作歸來的科技人員在溫馨食堂里,咥上一碗熱乎乎的陜西面條。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2月23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繁育種基地,副研究員張興華玉米試驗田里新篩選的高代自交系籽粒飽滿、色澤黃亮、角質層厚。陜西日報記者 袁景智攝
“下一個育種季,組織會派年輕的同事來接替我。”站在玉米材料田埂上,毛建昌深情地說,“躬耕田野,實現禾下乘涼夢,是我們所有育種人的不懈追求。”